跳到主要內容
:::

教育百科logo

::: 外部成本(又稱外部不經濟 ) - 教育百科
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
基本資料
英文: External Cost( External Diseconomies )
日期: 2002年2月
出處: 環境科學大辭典
辭書內容
名詞解釋:
  外部成本就是負的外部性,指當某人的某一行為或措施使得社會上其他經濟個體的福利減少,某人都不自行負擔這部份的成本時,此部份成本就是外部成本(參見外部性與社會成本),我們常稱此外部成本為公害,常見如噪音、空氣污染、水污染等。
  舉例來看,下圖是上游的石化廠對下游的漁民與遊憩區造成外部成本的情形。圖中,PMC為石化廠直接面對的私人邊際成本,MEC為排放水污染物造成他人損失的邊際外部成本,社會的邊際成本(SMC)為PMC與MEC之和,而SNB為社會的邊際效益,此處假設其與私人邊際效益(PMB)相等。在不受管制的市場中,石化廠為求自身利潤最大,會生產Qp產量,但此時SMC>SMB,有生產過多的現象,而有效率的生產產量應為Q*,其均衡時SMC=P*=SMB。所以,當有外部成本存在時,會造成下列幾個要的後果:
  (1)產量過多。
  (2)污染排放量過多。
  (3)產品價格過低。
  (4)廠商沒有誘因去減少污染排放量。
  (5)廠商亦無誘因回數或再利用廢物,
  因為排放污染物於河水中是免費的。
資料來源: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外部成本(又稱外部不經濟 )
授權資訊: 資料採「 創用CC-姓名標示- 禁止改作 臺灣3.0版授權條款」釋出